提到“早起”,很多老年朋友脑子里立马就闪现出一句金句:“早睡早起身体好。”仿佛只要太阳一露脸,人就必须得起床,不然就对不起这大好河山。
更有甚者,凌晨四五点在公园遛弯儿的队伍比菜市场还热闹,仿佛起得越早,寿命就能多加一年。
可问题来了,真的是早起就一定健康吗?有没有可能,我们一直坚信的“勤早起”其实是个“养生谣言”?
别急,今天这篇文章就来扒一扒:那些每天早上多睡一会儿的老人,身体竟然可能更好,而且还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有研究佐证的“硬核真相”。
先别急着翻白眼,说这又是哪门子的“懒人自嗨文学”。你没看错,“懒觉”,它可能真的没你想得那么不堪。
很多人觉得,老人早起才是“自然规律”,理由听起来也挺“靠谱”:老年人睡眠少、觉浅、入睡难,早上早醒是“生物钟”的安排。但真相是,这种观点有点太一厢情愿了。
首先,老年人不是“必须早起”,而是“不得不早醒”。研究显示,随着年龄增长,体内褪黑素分泌减少,大脑对昼夜节律的调节能力下降,导致睡眠时间变短、质量变差。
这并不是因为他们“不需要睡觉”,而是“睡不着”。这就像手机电池老化了,不是你不想充电,是充不上。
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参与的一项全国老年健康调研发现:超六成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,其中早醒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。
这说明,很多老人早起,并不是因为身体需要,而是被生理条件“逼着起”。更关键的是,如果本来能多睡一会儿,却因为“早起有益”这个执念强行起床,反而可能对身体不好。
你以为自己是在“修仙”,其实可能是在“透支”。那么,那些每天早上多睡一会儿的老人,身体到底可能有哪些好处?
第一,心血管可能更稳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,老年人保持7-9小时的睡眠时间,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群。
尤其是在清晨这个“高发时段”,血压波动剧烈,若能延迟起床,避免突发的血压飙升,对慢性病控制更为有利。
第二,免疫系统更有底气。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,规律且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升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,这种免疫细胞是人体抵御病毒和肿瘤的重要防线。
老年人本身免疫力下降,多睡一会儿就是给免疫军团“加班费”。第三,大脑可能更灵光。长期睡眠不足与老年痴呆的风险密切相关。
《柳叶刀·神经病学》期刊2021年发表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: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中老年人,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比睡眠时间充足者快了30%以上。
多睡一会儿,脑子可能真的更清醒,记忆力也不至于“掉线”那么快。
第四,情绪更稳定,少发脾气。睡眠不足会明显影响情绪调节功能,中国心理学会的调研数据显示,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的老年人中,有抑郁倾向的比例高达40%以上。
而那些能自然睡到7点以后的人,情绪更稳定,生活满意度也更高。
第五,身体恢复能力更强。睡眠期间是身体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段,尤其是深睡眠阶段占比越高,生长激素分泌越充足,有助于组织细胞的修复与代谢平衡的维持。
虽然老年人深睡眠比例本身较低,但能延长睡眠时间,就意味着能多争取一点“修复时光”。所以,所谓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”,对老人来说可能得加个前提——“前提是昨晚睡得够”。
当然,话说回来,睡懒觉也不是没有代价的。如果睡觉时间越拖越晚,昼夜节律被打乱,那就不是“懒觉养生”,而是“作息紊乱”了。
比如,有些老人早上睡到十点,晚上却熬到凌晨一两点,这种“晚睡晚起”的节奏,反而更容易造成生物钟紊乱。长期下来,不仅容易诱发代谢异常,还会增加跌倒风险、夜间心脑事件等问题。
还有一种风险是“躺床式懒觉”,醒了不起来,一直赖床刷手机、发呆、胡思乱想,这类行为对身体没有任何益处,反而可能诱发焦虑、抑郁以及认知混乱。
所以,睡懒觉的前提,是前一晚有足够睡意、第二天没有强行赖床、整体睡眠结构是健康的。而不是“白天不累、晚上不睡、早上不起”,这样的“懒”就不是福,是坑。
说了这么多,那怎么才能在“起得早”与“睡得好”之间找到平衡?一个字:顺。顺着自己的生物节律来,而不是盲目模仿“别人都几点起”。
如果你前一天晚上十点睡,第二天六点自然醒,那就起床去遛弯。如果你晚上十一点才入睡,早上七点还迷迷糊糊,那就别硬撑着起床去“凑热闹”。
可以试试固定作息时间,打造一个“睡眠仪式感”:每天固定时间洗漱、关灯、避免临睡前玩手机或剧烈运动。
睡前来杯温牛奶、听点轻音乐、保持卧室安静舒适,这些看起来像“养生鸡汤”,其实早已被无数研究验证对提高睡眠质量有用。
另外,白天晒太阳、适度运动,也能帮助调节褪黑素水平,改善“早醒”问题。别小看每天晒上半小时太阳的作用,它可能比你吃多少保健品都靠谱。
所以,别再拿“早起”当成道德优越感的筹码了。身体才是你最诚实的朋友,睡不够,它会发出信号;睡得好,它会偷偷奖励你。
如果你是个“晨型人”,起得早也神清气爽,那很好,继续保持。如果你是个“夜猫子”,早起就跟“刑场”似的,那也别强求。把睡眠还给身体,而不是交给闹钟。
谁说老了就得起早?健康本来就不是一场“起床竞赛”,更不是“早起打卡群”的荣誉勋章。写到这里,突然想到一句话:“躺平不是懒,是一种对节律的尊重。”
当然,如果你睡到中午十二点,那我们另说。
参考文献:
[1] 刘婷. 中国老年人睡眠状况对抑郁的影响:自评健康的中介作用[J]. 临床医学进展,2024,14(4):1529-1540. DOI:10.12677/acm.2024.1441188.
[2] 刘云广. 中老年人童年不良经历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--抑郁的中介效应[D]. 青海:青海大学,2023.
[3] 揭佳丽. 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性研究[D]. 湖北:华中科技大学,2021.
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,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涉及人物侵权、图片版权、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!
新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